發佈日期:2024 年 12 月 12 日,最後更新日期: 2024 年 12 月 12 日 by Afren
一、全球主要股指期貨合約列表
國家或地區 | 指數期貨合約 | 開設時間 | 開設交易所 |
美國 |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 1982.2 |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 1982.2 |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 |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 1982.2 |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 |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 1982.2 |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 |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 1982.2 |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 |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 1982.2 |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 |
加拿大 | 多倫多50指數期貨(Toronto50) | 1987.5 |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 |
英國 | 金融時報100指數期貨(FTSE100) | 1984.5 |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 |
法國 | 法國證券商協會40股指期貨(CAC-40) | 1988.6 | 法國期貨交易所(MATIF) |
德國 | 德國股指期貨(DAX-30) | 1990.9 | 德國期貨交易所(DTB) |
瑞士 | 瑞士股指期貨(SMI) | 1990.11 | |
荷蘭 | 阿姆斯特丹股指期貨EOE指數 | 1988.10 | 阿姆斯特丹金融交易所(FTA) |
泛歐100指數期貨(Eurotop100) | 1991.6 | 荷蘭期權交易所(EOE) | |
西班牙 | 西班牙股指期貨(IBEX35) | 1992.1 | 西班牙衍生品交易所(MEFFRV) |
瑞典 | 瑞典股指期貨(OMX) | 1989.12 | |
奧地利 | 奧地利股指期貨(ATX) | 1992.8 | |
比利時 | 比利時股指20期貨(BEL 20) | 1993.9 | |
丹麥 | 丹麥股指期貨(KFX) | 1989.12 | |
芬蘭 | 芬蘭指數期貨(FOX | 1988.5 | |
日本 | 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 | 1988.9 | |
東證綜合指數期貨(TOPIX) | 1988.9 | 東京證券交易所(TSE) | |
新加坡 | 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 | 1986.9 | 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 |
摩根世界指數期貨(NISCI) | 1993.3 | 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 | |
香港 | 恒生指數期貨(HIS) | 1986.5 | 香港期貨交易所 |
韓國 | 韓國200指數期貨(KOPSI200) | 1996.6 | 韓國期貨交易所(KFE) |
臺灣 | 臺灣綜合指數期貨(TX) | 1998.7 | 臺灣期貨交易所(TAIMEX) |
澳大利亞 | 普通股指數期貨(All Ordinaries) | 1983.2 | 悉尼期貨交易所(SFE) |
紐西蘭 | 紐西蘭40指數期貨(NZSE 40) | 1991.9 |
二、國外常見指數期貨合約介紹
的名稱 | SP500 | DowJonesIndustrialAverage | NASDAQ 100 | FTSE -100 |
標準普爾500 指數期貨 |
道鐘斯平均工業指數期貨 | 納斯達克100 指數期貨 |
英國金融時報 指數期貨 |
|
交易所 | CME | CBOT | CME | LIFFE |
商品代碼 | SP | DJ | ND | FTSE- 100 |
最小變動價位 | 0.1點($25) | 1點($10) | 0.5點($50) | 0.5 (5英鎊) |
契約價值 | $250*SP | $10*DJ | $100*ND | 10 英鎊* FTSE- 100 |
交易月份 | 三,六,九,十二 | 三,六,九,十二 | 三,六,九,十二 | 三,六,九,十二 |
最後交易日 |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
合約月份第三個星期四 |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
標的名稱 | E-mini SP500 | E-mini DJ | E-mini NASDAQ 100 | Nikkei-225 |
迷你標普500指數期貨 | 迷你道指期貨 | 迷你納斯達克指數期貨 | 日經225指數 | |
交易所 | CME | CBOT | CME | SIMEX |
商品代碼 | ES | YM | NQ | SSI |
最小變動價位 | 0.25點($12.5) | 1點($5) | 0.5點($10) | 5 點( ¥2500) |
契約價值 | $50*SP | $5*YM | $20*NQ | ¥500 *SSI |
交易月份 | 三,六,九,十二 | 三,六,九,十二 | 三,六,九,十二 | 三,六,九,十二 |
最後交易日 |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
合約月份第二個週五的前一個營業日 |
三、香港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與發展
香港恒生指數期貨合約交易始於一九八六年五月六日,該股市指數期貨合約是根據恒生指數及其四項分類指數:地產、公用事業、金融及工商而定。合約分為四個月份,即當前月、下一月、以及後兩個季月,當前為4月,則合約分為4月恒指、5月恒指、6月恒指、9月恒指,4月合約現金交割之後,則合約變化為5月合約、6月合約、9月合約、12月合約,之後迴圈反復。合約價值則等於合約的現行結算價格乘以五十港幣。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香港股指期貨的產生及其迅猛發展階段、體制改革階段及其穩步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八六年五月至一九八七年十月,即總結為指數期貨的產生、迅猛發展和交易危機。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世界股票價格指數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機,在世界股指期貨大發展的良好背景下,一九八六年五月份,香港期貨交易所成功推出恒生指數期貨交易。在恒生指數期貨合約掛牌上市後的短短一年多時間裡,期貨交易火爆,發展勢頭迅猛,當年五月份日均成交量為1,800份,到了一九八七年十月,成交量突破25,000份,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六日成交量破紀錄放大到40,000份。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單日暴跌近23%,並由此引發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風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一九八七年十月中下旬,香港股市同樣無法避免歷經四天的嚴重股災,股指期貨出現首次交易危機。由於香港期貨交易所應付對手風險能力不足,加之當時期貨保證公司保證服務欠缺,恒生指數暴跌420多點,香港期貨交易所不得不增加保證金和擴大停板價幅,期貨指數迅速跌至停板。很多會員由於大面積虧損需要及時補充履約保證金卻無力支付,導致保證金不足以支付結算額,欠款額高達數億港幣。十月二十日,紐約道.瓊期指數暴跌,鑒於不少恒生指數期貨合約拖欠債務,香港股票交易所及期貨交易所宣佈休市四天。
第二階段:香港期貨交易所被迫改革。1987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引發了全球股災,香港股市歷經四天慘跌,股指期貨交易出現嚴重危機。為了應對當時龐大的保證金不足引發的嚴重債務風險,特別是為防止日後期貨交易可能出現的潛在交割危機,香港期貨交易所著手對結算和保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改革。
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貨合約時最早結算任務完全是由結算所承擔,結算所管轄會員的買賣,並監控會員可能發生的交易風險;而會員則管轄其客戶的買賣,負責監控客戶交易風險,會員執行結算所的可靠程式,但並不負有履行其保證的功能或義務,即不能保證客戶能支付任何未平倉合約保證金。一九八七年十月出現交割危機之後,結算制度的改革要求提上日程。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香港期貨交易所作出一個拯救期貨市場的決定,即由香港政府出資50%,主要銀行和經紀出資50%,籌措一筆二十億元港幣的備用貸款給予香港期貨保證公司(之後增至港幣四十億元),增強其抗風險能力,保證香港期貨交易所所有期貨合約的履行。之後,保證公司動用了約二十億元港幣的備用儲備來處理未能履行合約經紀會員的十八億元未平倉合約。但之後政府規定該筆貸款將通過追討未履行責任會員欠款及期貨合約和所有股票交易的特別征費來償還。通過徵收特別征費償還交割債務,無形中將該筆拯救貸款轉嫁到了投資者身上。
隨後期貨交易所繼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其抗風險能力,並且使其監控市場風險的功能得到加強。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將會員分為四種等級,只替自己買賣的經紀劃為第一類經紀會員,代表自己及交易所會員客戶進行交易的經紀劃為第二類經紀會員,代表非會員客戶進行交易的經紀劃為第三類經紀會員,有包銷權的經紀則劃為第四類經紀會員。交易所依據承受風險的大小相應提高交易經紀會員的股本要求,通過此次改革,每一類經紀會員被要求對其顧客的財務狀況進行不定期監察,且會員還負有承受客戶可能拖欠保證金的風險。其二,通過改革成立二億港幣的儲備基金,代替以前的保證公司,期交所結算公司可以利用該筆基金直接支付經紀會員拖欠的保證金,及時化解市場交易、交割風險。其三,改革的另一結果是對結算所進行重組。為了更嚴格地保證經紀會員存放發展按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通過此次重組,將結算公司並為期貨交易所的附屬公司,完成日常交易和交割的結算任務,更便於期貨交易所及時控制風險和應對危機。
第三階段:交易所改革後至今,金融期貨市場的規範和發展。經過系列改革,香港期貨交易所的交易活動逐漸穩定,投資者重新恢復對股指期貨交易的信心。市場體制和各項制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完善,市場秩序更加規範,交易量不斷上升,並且為我國內地的股指期貨建立和日後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可行性經驗。
附:香港恒生指數期貨合約
相關指數 | 恒生指數(由恒指服務有限公司編纂,計算及發放) |
合約乘數 | 每點港幣$50.00
|
合約月份 | 現月,下月,及之後的兩個季月(立約成本:被結算公司登記的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的價格(以完整指數點計算) |
立約價值 | 立約成本乘以合約乘數 |
最低格波幅 | 最低格波幅 一個指數點 |
持倉限額 | 無論長倉或短倉,以恒生指數期貨、恒生指數期權及小型恒生指數期貨所有合約月份持倉合共delta 10000為限,並且在任何情況下,小型恒生指數期貨的長倉或短倉都不能超過delta2000 ,計算持倉限額時,每張小型恒生指數期貨的倉位delta為0.2。 |
開市前時段 | (香港時間) 上午九時十五分至上午九時四十五分(第一節買賣)及下午二時正至二時三十分 (第二節買賣) |
交易時間 | (香港時間)上午九時四十五分至中午十二時三十分(第一節買賣) 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下午四時十五分(第二節買賣) |
最後交易日的交易時間 | (香港時間)9:45~12:30(第一節買賣)、14:30~16:00(第二節買賣)由於現貨市場的收市時間有可能會隨時更改,期貨市場的收市時間必須根據現貨市場收市時間的改變而自動做出相應調整。 |
交易方法 | 電子自動化交易 |
最後交易日 | 該月最後第二個營業日 |
結算方法 | 以現金結算 |
最後結算 | 恒生指數期合約的最後結算由結算公司決定,並採用恒生指數在最後交易日每五分鐘所報指數點的平均數為依歸,下調至最接近的整數指數點。 |
四、日本股指期貨的產生與發展
日本股指期貨的發展經歷了較為明顯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80年代初期到1987年,股指期貨在外界因素的推動下從無到有的初步試驗階段。日本於80年代初期即已開放了其證券市場,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股市。但是,其股指期貨合約卻首先出現在海外,1986年9月3日,日經225指數期貨在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交易。按照日本當時的證券交易法規定,證券投資者從事期貨交易被禁止。所以,當時的日本證券市場並不具備推出股指期貨交易的法律條件。而且,按照當時的證券交易法,日本國內的基金是被禁止投資SIMEX的日經225指數的,只有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者利用SIMEX的日經225股指期貨合約對其投資於日本的股票進行套期保值。本國的機構投資者明顯處於不利位置。基於這樣的原因,1987年6月9日,日本推出了第一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50種股票期貨合約,受當時證券交易法禁止現金交割的限制,50種股票期貨合約採取現貨交割方式,以股票指數所代表的一攬子股票作為交割標的。
第二階段:1988年到1992年逐步完善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通過修改和制訂法律,國內股指期貨市場逐步走上正軌。50種股指期貨剛剛推出的前幾個月,交易發展緩慢,直到1987年股市暴跌後交易量迅速發展起來。1987年10月20日上午,日本證券市場無法開始交易,賣盤遠大於買盤,由於漲跌停板的限制,交易剛開始即達到跌停板。由於當時50種股票期貨合約實行現貨交割,所以,境內投資者也無法實施股指期貨交易。而在SIMEX交易的境外投資者卻能夠繼續交易期貨合約。受此事件影響,1988年日本金融市場管理當局批准了大阪證券交易所關於進行日經指數期貨交易的申請。1988年5月,日本修改證券交易法,允許股票指數和期權進行現金交割,當年9月大阪證券交易所開始了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1992年3月,大阪證券交易所50種股票期貨停止了交易。
第三階段:對股票指數進行修改,股指期貨市場走向成熟。由於日經225指數採用第一批上市的225種股票,以股價簡單平均的形式進行指數化。針對這樣的情況,大阪證券交易所根據大藏省指示,開發出了新的對現貨市場影響小的日經300指數期貨以取代日經225,並於1994年2月14日起開始交易。此後,日本股指期貨市場便正式走向成熟。
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首開先河,於1986年推出了日本的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並獲得成功。而日本國內在兩年以後才由大販證券交易所(OSE)推出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1990年,美國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也推出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形成三家共同交易日經225指數的局面。而在競爭中,由於新加坡推出較早已形成一定優勢,因此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直到1995年初英國皇家巴林銀行期貨交易員尼克裡森因在投機日經225指數中的違規操作而導致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發生後,市場對SIMEX的日經225指數產生了信心危機,資金才又開始回流日本市場,OSE才趁機奪回了主導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巴林事件的發生也是OSE與SIMEX市場競爭的結果。為了爭奪OSE的市場份額,SIMEX不惜放鬆對市場的監控,在巴林銀行持倉已明顯偏高的情況下,不做及時的處理,直接導致了巴林銀行的巨額虧損。如果SIMEX採取有效辦法展開市場競爭,並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那么新加坡完全有可能在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一直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總的來說,日本在本土推進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時長期還是處於尷尬地位。從2005年的資料來看,全球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中,日本本土只佔有55.05%的份額。2005年新加坡的日經225指數期貨價格嚴重影響著日本本土的日經225指數價格,新加坡的日經225擁有了很大程度的定價權.
附: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
交易所 | 大阪證券交易所(OSE) |
合約大小 | 1000倍x日經225股價指數期貨 |
代號 | JNI |
合約月份 | 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之中最近的五個月份 |
最小跳動點 | 10點 = 10,000日圓 |
時間(臺灣) | 上午8:00—10:00 下午11:30—14:10半日8:00—10:10 |
保證金 | 採取SPAN保證金制度(請參考本公司之通知) |
最後交易日 | 各合約月份第二個星期五之前一個交易日(假日提前一天) |
最後結算價 | 依最後交易日的翌日早上,日經225指數的225支成分股開盤價來計算。 |
停板幅度 | 2萬點以下1,000點; 2萬點以上—3萬點以下1,500點; 3萬點以上—4萬點以下2,000點; 4萬點以上2,500點 |
五、韓國股指衍生品市場經驗探索
(1)韓國股指衍生品交易概況
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期貨市場分部主要交易五類產品:利率產品、指數產品、股票產品、外匯產品和商品產品。指數產品有三個品種:Kospi200期貨、Kospi200期權和Kostaq50指數期貨、Kostaq50指數期權。其中,成交量最大的是Kospi200期權。2005年,Kospi200期權的成交量比上年增長0.54%,達到年交易量25億3520萬張合約(Kospi200期權合約在2003年曾達到28億張合約的歷史高點),是全球成交量最大的期貨/期權合約。而且,其成交量遠遠超過成交量第二大的合約(CME歐元期貨合約),是後者成交量的5倍還多。Kospi200期權的成交量也因此占到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去年總成交量的97.77%,而其他交易品種的成交量加總僅占該交易所的2.23%。
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的資料,從全球期貨和期權交易所的成交量來看,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去年成交量達到2593088445張合約,而歐洲最大的交易所Eurex的全年成交量不過1248748152張,不到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期貨/期權成交量的一半。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Kospi200期權合約的成功。以下筆者從韓國股指衍生品的產生和發展、合約設計、市場投資者結構以及市場投資氛圍等多角度發掘該品種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韓國股指衍生品的發展路徑
Kospi200指數是韓國綜合股票價格指數(Korean Composite Stock Price Index)的縮寫。
Kospi200指數包含韓國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最大且最具流動性的前200檔股票。該指數以市值為權重,因此,市值相對大的股票對市場Kospi指數的影響也較大。Kospi200指數的推出,是作為股價指數期貨和期權的交易對象而開發的股價指數,1994年6月15日開始運行,以1990年1月3日為基期計算。
為了進行期貨交易,規範市場發展,1995年12月,韓國政府開始著手制訂《期貨交易法》(FTA),並於1996年6月正式頒佈。1996年5月3日,韓國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始KOSPI200指數期貨交易,1997年6月又推出了KOSPI200指數期權交易。按照《期貨交易法》,期貨交易應該在期貨交易所進行,但是由於牽涉利益重新分配,直到2004年,在韓國證券交易所進行的KOSPI200指數期貨、期權交易才被移至KOFEX(韓國期貨交易所)。在2005年韓國交易所又進行了一個規模空前的整合運動,將韓國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Kosdaq)以及期貨交易所合併成為一個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2005年1月19日,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該交易所由五大部門組成,分別是行政後臺服務部、股票市場分部、Kosdaq市場分部、期貨市場分部、市場監管分部。其中,期貨市場分部主管各種衍生品交易。
自1997年推出Kospi200期權合約之後,該合約的交易量年年以超常規的發展速度發展壯大。根據FIA的歷年報告資料,Kospi200的期貨/期權的合約交易量如下圖所示。2003年之前Kospi200期權合約一直保持著高速的發展,這兩年則是處於高位平衡階段。期貨合約相比期權合約交易量要小,但是2004年之前均處於世界期貨合約交易量的前20名內,成績斐然。
(3)韓國股指期貨期權的發展環境
2001–2005年間韓國股市走勢情況如何,對證券公司、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存在如何的影響呢?從1997年開始,韓國指數波幅巨大,2003年KOSPI 200股指期貨交易量達到歷史高位(如下圖所示),而現貨股票市場中,恰恰是適逢股市下跌低迷時期,股市的動盪和低迷激發投資者運用股指期貨對股票投資進行套期保值以及通過股指期貨進行賣空投機以彌補現貨市場不便賣空獲利的缺點,對股指期貨的繁榮和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六、臺灣地區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簡況
近年來,亞太地區一些新興股指期貨市場發展風起雲湧。繼新加坡、韓國之後,臺灣期貨交易所榮獲了《亞洲風險》(《Asia Risk》)雜誌2004年”亞洲風雲交易所”的稱號。
臺灣期貨市場歷史相當短暫。1997年,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與新加坡交易所SGX-DT推出臺灣指數期貨之後,為了避免島外交易島內股指期貨對臺灣金融市場產生不可意料的影響,臺灣當局加快了島內期貨市場的建設。1997年9月9日,臺灣期貨交易所成立。1998年7月21日推出了第一個以臺灣證交所加權綜合指數為標的的股指期貨合約。在短短的七年時間內,臺灣期貨市場發展十分迅速,2004年臺灣期交所所有合約成交量達59,146,376張,是1999年的60倍。成交量的飛速發展、產品的不斷創新以及制度的不斷變革使臺灣期交所榮獲此次殊榮。
20世紀9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為了積極推動各項自由化、國際化的金融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將期貨市場建設列為重點一環。1997年美國CME與新加坡交易所SGX-DT推出台指期貨加速了臺灣期貨市場的建設進程。
目前在臺灣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品種共有9個。分別是臺灣證交所股價指數期貨、電子類股指價指數期貨、金融保險類股價指數期貨、小型台股指數期貨、台股指數期權、股票期權、臺灣50指數期貨、十年期公債期貨、三十天期利率期貨。如表1所示。整個市場的成交量從1999年的1,077,672張增長到2004年的59,146,376張,增長近60倍!如圖1所示。開戶數由1999年的22.6萬戶增長到2004年前11個月的100.5萬戶,如圖2所示。表2是各商品的日均成交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成交最活躍的是台指期權,其次是台指期貨。
臺灣期貨交易所上市品種
商品名稱 | 時間 |
電子類股價指數期貨合約 | 1999/7/21 |
金融保險類股價指數期貨合約 | 1999/7/21 |
小型台股指數期貨合約 | 2001/4/9 |
台股指數期權合約 | 2001/12/24 |
股票指數期權契約 | 2003/1/20 |
臺灣 50 指數期貨合約 | 2003/6/30 |
十年期公債期貨 | 2004/1/2 |
三十天期利率期貨 | 2004/5/31 |
七、滬深300指數是如何編制的?
2005年4月8日,滬深兩交易所正式向市場發佈滬深300指數。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期,基點為1000點。同年8月25日由滬深兩交易所共同出資的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成立,滬深300指數由中證指數限公司管理。
(一)指數選樣
1、指數成份股的數量:300只
2、指數成份股的選樣方法
(1)選樣空間
上市交易時間超過一個季度;
非ST、*ST股票,非暫停上市股票;
公司經營狀況良好,最近一年無重大違法違規事件、財務報告無重大問題;
股票價格無明顯的異常波動或市場操縱;
剔除其他經專家認定不能進入指數的股票
(2)選樣標準
選取規模大、流動性好的股票作為樣本股。
(3)選樣方法
對樣本空間股票在最近一年(新股為上市以來)的日均成交金額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後50%的股票,然後對剩餘股票按照日均總市值由高到低進行排名,選取排名在前300名的股票作為樣本股。
(二)指數計算
指數以調整股本為權重,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進行計算。其中,調整股本根據分級靠檔方法獲得。
舉例如下:某股票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總股本)為7%,低於10%,則採用流通股本為權數;某股票流通比例為35%,落在區間(30,40]對應的加權比例為40%,則將總股本的40%作為權數。
(三)指數修正
滬深300指數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當樣本股名單、股本結構發生變化或樣本股的調整市值出現非交易因素的變動時,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數,以保證指數的連續性。
修正公式為: 修正前的調整市值/原 除 數=修正後的調整市值/新除數
其中,修正後的調整市值=修正前的調整市值+新增(減)調整市值;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數(即修正後的除數,又稱新基期),並據此計算指數。
需要修正的情況包括:
1、除息:凡有樣本股除息(分紅派息),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2、除權:凡有樣本股送股或配股,在樣本股的除權基準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調整市值=
除權報價×除權後的股本數+修正前調整市值(不含除權股票)。
3、停牌:當某一樣本股停牌,取其最後成交價計算指數,直至複牌。
4、摘牌:凡有樣本股摘牌(終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進行指數修正。
5、股本變動:凡有樣本股發生其他股本變動(如增發新股、配股上市、內部職工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樣本股的股本變動日前修正指數。
6、停市:部分樣本股停市時,指數照常計算;全部樣本股停市時,指數停止計算。
(四)成份股的定期調整
1、指數成份股原則上每半年調整一次,一般為1月初和7月初實施調整,調整方案提前兩周公佈。
2、每次調整的比例不超過10%。樣本調整設置緩衝區,排名在240名內的新樣本優先進入,排名在360名之前的老樣本優先保留。
3、 最近一次財務報告虧損的股票原則上不進入新選樣本,除非該股票影響指數的代表性。
4、當樣本股公司退市時,自退市日起,從指數樣本中剔除,由過去最近一次指數定期調整時的候選樣本中排名最高的尚未調入指數的股票替代。
5、最新規則調整:符合樣本空間條件、且總市值(不含境外上市股份)排名在滬深市場前10位的新發行股票,啟用快速進入指數的規則,即在其上市第十個交易日結束後進入指數,同時剔除原指數樣本中最近一年日均總市值排名最末的股票。
八、滬深300指數主要成分股有哪些?
九、合約大小是多少?什麼是合約乘數?
滬深300指數期貨的合約面值為當時滬深300指數期貨報價點位乘以合約乘數。合約乘數是指每個指數點對應的人民幣金額。目前設計合約乘數為100元/點。如果當時指數期貨報價為1400點,那麼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面值為1400點*100元/點=140,000元。
十、滬深300指數期貨收取多少保證金?
目前設計滬深300指數期貨的交易所收取的保證金水準為合約面值的8%。交易所根據市場風險情況有權進行必要的調整。按照這一比例,如果滬深300指數期貨的結算價為1400點,那麼第二天交易所收取的每張合約保證金為1400點*100元/點*8%=1.12萬元。投資者向會員繳納的交易保證金會在交易所規定的基礎上向上浮動。
十一、合約有漲跌停板嗎?
滬深 300指數期貨的漲跌停板為前一交易日結算價的正負10%。合約最後交易日不設漲跌停板。因為最後交易日不是以期貨價格的平均價作為結算價,而是以現貨指數的平均作為結算價。必須要保證指數期貨的價格能夠和指數現貨趨同,因此不設漲跌停板。
十二、什麼是熔斷機制?
熔斷機制是指對某一合約在達到漲跌停板之前,設置一個熔斷價格,使合約買賣報價在一段時間內只能在這一價格範圍內交易。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的熔斷價格為前一交易日結算價的正負6%。當市場價格觸及 6%,並持續一分鐘,熔斷機制啟動。在隨後的十分鐘內,賣買申報價格只能在 6%之內,並繼續成交。超過6%的申報會被拒絕。十分鐘後,價格限制放大到 10%。 設置熔斷機制的目的是讓投資者在價格發生突然變化的時候有一個冷靜期,防止作出過度反應。
十三、每日的開盤價、收盤價是如何確定的?
開盤價是指合約開市前五分鐘內經集合競價產生的成交價格。如果集合競價未產生價格的,以當日第一筆成交價為當日開盤價。如果當日該合約全天無成交,以昨日結算價作為當日開盤價。收盤價是指合約當日交易的最後一筆成交價格。如果當日該合約全天無成交,則以開盤價作為當日收盤價。
十四、每日結算價是如何確定的?
當日結算價是指某一期貨合約最後一小時成交量的加權平均價。最後一小時無成交且價格在漲/跌停板上的,取停板價格作為當日結算價。最後一小時無成交且價格不在漲/跌停板上的,取前一小時成交量加權平均價。該時段仍無成交的,則再往前推一小時。以此類推。交易時間不足一小時的,則取全時段成交量加權平均價。